找到相关内容1334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华严五教之略述——道致法师

      华严五教之略述——道致法师   前言   佛教传入中国,当务之急就是要把梵文的佛典用汉语翻译过来,因此也可以说,经典的翻译标志着佛法在中国流传的开始。但是佛教经典的汉译工作,并非是...体系。法藏曾在《华严经探玄记》里说:“就法分教,教有五类”;《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》(以下简称《教义章》)云:“以义分教,教类有五”。所谓五教是指:愚法小教、大乘始教、大乘终教、大乘顿教、大乘圆教。略述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10/01/17571196923.html
  • 圣凯法师:略述中国佛教禅净双修思想的发展

    圣凯法师:略述中国佛教禅净双修思想的发展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,中国佛教大德们对印度佛教经过长期地整理发展,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八大宗派。而其中,禅净二宗将大乘佛法的精髓,总摄于简单切实的圆顿修持法门中,充分表现出中土本有的儒道二家之说尚简重行的传统,因而能适应中国的民族文化心理,成为中国汉传佛教的主流,至今仍表现出茁壮的生命力。   禅净二宗,禅宗主自力解脱,明心见性,入门扫荡一切,...

    圣凯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24341702.html
  • 略述《金刚经》信解行证的十大修法

      略述《金刚经》信解行证的十大修法  -古梵音暨楞严学推广讲师,果滨老师撰   一、信解行证略说:   《大智度论》云:“佛法大海,信为能入,智为能度,如是义者即是信。若人心中有信清净,是人能入佛法,若无信是人不能入佛法”,故知“信”为入一切佛法大海之道。   《楞伽师资记》中曾将一般修学佛法分成四种人:(T85, p1287c)   一、有行有解有证,上上人。  二、无行有解有证,...

    果滨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70750306.html
  • 略述初期部派佛教形成的原因

    略述初期部派佛教形成的原因   总说   本文笔者意从两个方面对初期部消佛教形成的原因进行考察。第一、从历史背景去分析;第二、从历史事件上去分析。   首先,先从历史背景去看,主要是谈原始佛教形成时期是公元前530——前370年和部派佛教初步形成时期。其次,从历史事件上看,共有二个主要方面,第一是:律藏考察部派形成之因,第二、从结集看部派形成之因。   第一、从...

    不详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222255328.html
  • 略述《入中论》菩萨三因

    略述《入中论》菩萨三因.   圆礼  月称论师的《入中论》(以下简称《论》)第一偈,赞叹菩萨三因,即大悲心,无二慧和菩提心。  偈曰:声闻中佛能王生 诸佛复从菩萨生 大悲心与无二慧 菩提心是佛子因  声闻,中佛,能王三者,其中“中佛”是独觉,“能王”即是佛。因诸佛出世无倒宣说缘起等法,二乘学人依此闻思修习,又随各自意乐而证果位。所以偈说声闻中佛皆从佛陀而生。  诸佛又从何中生呢?《论》说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115555983.html
  • 略述“临终关怀”与“临终助念”

    略述“临终关怀”与“临终助念”   王孺童   作为人,最为宝贵的莫过于生命。就人的一期生死而言,生是生命在世间的开始,而死亡则就是生命在世间的终结。   临终关怀(hosp1ce)一词,最早出现于中世纪,当时是指为朝圣者或旅客提供一个补给休息的中途驿站。现在引申为对于濒临死亡的人,如何减少其临终时的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,使其在最后一段人生历程...

    王孺童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85459074.html
  • 印度等国高僧航海至广东弘化略述

    印度等国高僧航海至广东弘化略述作者:  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,分陆、海两路,广州是佛教从海道传入中国的最初之地。随着广州港口对外贸易的逐渐发展,印度等国的高僧航海到广东的络绎不绝。他们有的在广州译经弘化,有的在广东稍为停留后继续到长安、洛阳等地弘化。其中在广东弘化有显著事迹的有从大月氏国来的支疆梁接,宾国来的昙摩耶舍、求那跋摩,西域来的摩诃乘、僧伽跋陀罗,印度来的竺法眷、拘那罗陀、般刺密谛等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114162570.html
  • 略述律中的不学与无知

      略述律中的不学与无知   了 了  一、引 言  出家学佛,应尽形寿在学问中过生活;世间俗儒,若一事不知,是为之耻。离尘高士,如一法不知,乃为奇耻大辱。俗语:「活到老,学到老,学到老,学不了。」以此语来形容修学佛法,真是再恰当不过了;因佛法如大海,其广博深奥不可测,是以一生中应不断的去勤求佛法,以成就佛法而自利,成熟众生而利他。其修学次第,应以戒为首,兹谨将律中关于「不学」与「无知」录出,...

    了 了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441662894.html
  • 略述唯识学对赖耶存在的论证

      略述唯识学对赖耶存在的论证   释上恒法师   内容提要:本文主要探讨唯识典籍中对阿赖耶识存在的论证。首先讨论了阿赖耶识的来源,指出唯识学的阿赖耶识思想是直接依据大乘经教建立,批驳...记、当代人的论著,都没有把对“赖耶存在”的论证从论典中独立出来,作为一专题,对不同论典的论证内容及论证模式进行讨论。故笔者以奘译三部论为依据,以《略述唯识学对赖耶存在的论证》为题,除参考现代人的研究...

    上恒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7153787347.html
  • 成佛之道——菩提心略述

    成佛之道——菩提心略述   释成慧   一、前言   佛教,是佛陀觉悟法性后,悲悯有情教化世间的教法。弟子们遵行佛所教诫,辗转相教流传至今。依印顺导师的看法:  佛法的如实相,无所谓大小,大乘与小乘,只能从行愿中去分别。  缘起中道,是佛法究竟的唯一正见。  诚然如是,所以《大毗婆沙论》以“三兽渡河”的譬喻呈显了三乘同入一法性、三乘同坐解脱床的看法。  虽然从解脱趣入涅槃的境地上言三乘平等。如《...

    释成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151155192.html